温度、地球的运动和海洋的结合—大气、温度和运动,使万物存在于海洋中。[…]同样,在上帝充满仁慈与爱的幸福海洋中产生振动。然后,万物都与自然的力量结合在一起。然后就有两股力量出现了。任何运动多少都会产生一两种力量。一种是正的,一种是反的。[…]于是,这种负面与正面的力量,当它们混合在一起,或以某种方式相互融合时,就创造出第三种东西,于是万物就这样出现了。
现在我们知道圣经和佛经讲的是同样的东西。所以,唯一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找到这个自性,或这个道,或这个上帝?所以要认识上帝就是认识这个道。我们回来讲结论,因为道就是上帝,一切都是祂创造的,然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人类。所以,我们是来自这个道,或这个上帝。事实上,道,如果道就是上帝…
现在我们来做一些脑力激荡,只是好玩一下。如果圣经说,道就是上帝,或道与上帝同在,那么道就是上帝,那为什么祂不干脆只说:「太初有道」或「道就是上帝」或「太初有上帝」?这样不是更简单吗?为什么祂要说:「太初有道,」然后,「道与上帝同在」,然后又回来说:「道就是上帝。」为什么祂不说「道就是上帝」就好了,或是只说「太初有道」,不提到上帝,或者,若提到上帝,那就不要提到道。为什么要讲那么复杂?谁知道?请举手,你知道?
(因为在产生振动之前,上帝是一片虚空。)是,很好。你开悟了。给你一分。给你一个A。在美国,A很好吗?噢,感谢上帝。不然,我就惹麻烦了。因此,我们从佛教中了解,他们也说太初之时,空无一物,无形无质。然后,我们也从《道德经》得知这一点。道教也说,太初,一片虚无,只有「道」。那个名啊,名产生了—名,就是振动力,就是道。在西方,我们说Word,也许当时在中国,他们说「名」。所以语言之间的差异让我们感到混淆,并且使其他宗教分裂,并互相打仗。这是很遗憾的事。我们不应该这么做。
太初之时,只有上帝,或者我们称为爱海,完全一片虚无,没有振动,没有光,没有黑暗,没有思想,没有移动。然后,开始动了起来—那就是道,就是振动力。然后万物就被创造出来了。所以事实上,道不是上帝,不过道也是上帝。没有上帝,就没有道,没有(内在天堂的)音流,而没有(内在天堂的)音流,我们就不认识上帝。情况就是这样;大概就是这个意思。
就像海洋一样,如果没有波浪,看起来就不像海洋,而像是大池塘、平静的湖,因为湖平静无波。所以海洋有波浪,我们都知道。波浪是从海洋中产生,但海洋实际上没有波浪。这样清楚吗?海洋中的万物也是如此:鱼族人、鱿鱼族人,以及海洋中所有生物和无生物也是从海洋中产生。不是这样吗?
温度、地球的运动和海洋的结合—大气、温度和运动使万物存在于海洋中。但他们是从海中生出来的。同样,在上帝充满仁慈与爱的幸福海洋中产生振动。然后,万物都与自然的力量结合在一起。然后就有两股力量出现了。任何运动多少都会产生一两种力量。一种是正的,一种是反的。中文称为阴、阳,西方术语称为负面与正面。于是,这种负面与正面的力量,当它们混合在一起,或以某种方式相互融合时,就创造出第三种东西,于是万物就这样出现了。
我不晓得是否说得太远了。就像电一样。有两极。一个负极,一个正极,当正负极连通起来时,就会产生力量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电力。然后,开始产生各种运动、各种光和其他我们所需的一切。事实上,电不正也不负,然而,没有正极、负极,我们就没有电。这是万物共通的道理。
上帝非善非恶。祂只是无所分别的爱海。祂不知何谓仇恨,祂不知何谓污垢、何谓恶、何谓罪。因此,我们称祂为慈悲爱海。祂不分别善与恶、美与丑。所以,我们称祂为爱海。但爱海对我们来说,可能很难理解。因此,这种振动出现了,然后有了阴和阳,所以我们有时间进行比较。然后,我们开始了解到什么是好,什么是坏;什么是智慧,什么是无明。但这样才好玩,不是吗?这样才有趣。如果没有对立的力量,我们可能永远都处于无明之中。我们无法体会上帝的爱与仁慈。所以,它也是有一些作用。
还有另一种理论。在佛教中,人们相信没有上帝存在。因此,天主教徒称佛教徒为无神论者。这个用词对吗?意指没有信仰的人。现在,佛教徒否认他们是无神论者。他们说,当然他们不相信上帝,但他们相信佛。所以,双方在心智层面争论得很厉害。我认为佛陀的意思是,当他说没有上帝时,他的意思并非要相信一位非上帝,而只是意指不存在人格化的上帝—一个人坐在那里说:「你是坏人,你是好人,」然后惩罚这个人,奖赏那个人。他指的是那个没有名号的慈悲爱海,而这个「名」,我们无法用名称界定,这才是真正的「名」。所以实际上,所有国家和不同国家的人、开悟的人,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,所以,不开悟的人很容易混淆。除此之外,还有神职者权术的这个大机制—不开悟的牧师和神职、神职者的权术,恐吓人们做出各种各样的事情,为了他们自己自私的动机,或是对权力和名利的渴望而抓住信徒。这是唯一的原因。
如果他们都开悟了,他们就会尊重各种宗教经典,并了解如何往内让自己与上帝沟通,然后无需借助语言,就能通晓各种事理。这就是老子所说的:「知不知,上。」然后他又说:「大智若愚。」有人明白这个道理吗?为什么一个人变得那么有智慧,却看起来像个无知的人?你们知道吗?有谁知道?我会给你五美元、十美元。没有人?无价的答案。没人知道?有,噢,你后面的那位先,所以也许…是,是,就是你。就是你,抱歉。他先说。
(因为他们不应该…智者不需要建议,总之,他不用说什么,所以智者不说什么来彰显他很有智慧,因为他不需要表现出来…)是,是,我了解。我了解你的想法。他的意思是,智者知道,反正愚蠢的人绝不会同意他的观点。不是这样吗?因为他的行事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完全不同。所以,他不会期望愚蠢的人能了解他。因此,无论愚人说什么,智者都会说:「是,是,也许是这样。好,好,你继续说吧。」不是这样吗?是,类似这样。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?
(嗯,我认为这可能意味着学得越多,研究得越多,就真正体会到自己懂得越少。我认为,看起来没显得很好,是因为没深知灼见,就不发表评论。)是,是这样,这也是事实。他说,一个人学得越多,就越体会到自己是多么无知。因此,他不再闲聊,不再发表评论和高谈阔论。他变得更谦卑,是这样没错。所以,看起来似乎一个人学得越多,就变得越愚笨、越无知、越卑微。但其实,我认为他意思是,我们越谦卑。这是比较正确的用词。
事实上,一个人学得越多,就变得越谦卑,因为他领悟到人人都有上帝的本质,都有佛的智慧。我们可以向我们的每一位邻居学习,我们可以尊重和疼爱街上遇到的每一个人。所以,我们真正变得更加谦卑。也许老子的意思是变得更谦卑;这是那句话的意思。是,我确实同意你们两个。所以,我想稍后你们会从我这里拿到十美元。噢,你们必须免费贡献,你们不能总是等着领奖。但无论如何,我已经说了,所以你会拿到,这样很好。